Update: 隨著近期掃地機器人科技與品牌的更新與改朝換代,本文迎來第二期更新

前往新版文章-> [中肯評比] 市售掃地機器人大比拼♥(上)各品牌從入門到旗艦

各品牌掃地機器人集評

[ 本文由衷感謝許多Mobile01前輩、PTT鄉民網路上各前輩的經驗分享與協助,甚至到機器的出借。為不陷入各品牌的無盡爭論漩渦內,本末最終的推薦僅適用於筆者個人的需求看法,若有其他需求者建議於下方留言討論,或另看網路上其他前輩各機種專屬的非業配實測文 ]

前往新版文章-> [中肯評比] 市售掃地機器人大比拼♥(上)各品牌從入門到旗艦

這篇文章不會有過於細節的型號與規格比較,原因其實很多:

1. 類似比較/比賽文真的非常多,但如果每篇一一看下來(我就這樣做了),不難發現各評比基準都差異不小實驗環境也較為單純,對某些機型特性有過大優勢,這也往往造成下面討論串爭議很大吵成一團,如果是業配廣告那自然就更不用說了。

2. 另外各廠商機種規格進步太快,可能剛做完這篇比較,說某牌缺乏甚麼功能所以較差,但沒多久就出了強化這功能的新機,例如剛推出的小米2代-石頭掃地機器人,參考值必會大打折扣

所以我希望的是,讓初次接觸掃地機器人的人,透過本文快速理解正確選擇方向與觀念,即使別人評為滿分的機種,在你家環境下卻可能不及格或根本無法運作。因此理解功能間的差異,根據家中環境和需求觀看說明介紹,並照下面步驟簡單問答幾個問題,你一定可以快速挑出適合自己的專屬機種。

在開始前當然要解答大家最常問的幾個疑問。

Q: 掃地機好用嗎?真的不用自己打掃嗎?跟吸塵器如何選呢?
A: 結論是絕對好用!! 但需要環境的配合,簡單來說它出動前你需要先整理好地面,如:散落地面的物品、各種線材(大魔王),以及造成高低不平的東西(厚墊子、傢俱
底座)。不然會發現它能打掃的範圍很小,或是整天為了拯救他而火大,當然機器人的脫困力也是一個重點,比方說iRobot脫困力公認是較強的 (iRotbot脫困力實測文點此)。
但總體來說,整理出單純無障礙的地面,才是真正一勞永逸的作法 (下方為被電線卡住實例)

你可以把掃地機器人,想像成一個每天定期巡邏打掃的小管家,除特殊環境外他的確能打掃地板上各種汙染源,EX:毛髮、灰塵、細屑。根據廠牌清潔力不同,可處理70%~85%的髒污是沒太大問題的,另如果能有濕拖功能且環境適合的話,甚至能達到92%~96%赤腳行走小孩趴地都不會髒黑的程度,這也是我個人很喜歡此的原因。

但記住絕對有需自行打掃的時候。家中總是有太低、太窄、太複雜而無法進入的區塊,另外就是遇到液態、黏稠的髒污,掃地機常常會讓你崩潰(有濕拖就要看程度),其中又以狗屎最為可怕,想想回家看到塗滿屎的地板…。目前市面上應該只有伊萊克斯的新機種號稱可有效迴避,不過並非百分百保證,尤其小型狗的糞便其實還是有一點風險。(圖片翻攝伊萊克斯官網)

承上說明,我建議家中至少要同時有兩樣,一是掃地機器人定期巡邏(至少85%),另是吸塵器(能拖地的更好)局部清潔(15%),如果有讓掃地機充分發揮的情況,每天即使達到近99%的清潔度也不怎費力。(自己也是如此搭配)

當前熱門或推薦的品牌

依照個人試用經驗統整網路/媒體各評測後,簡單的品牌統整與推薦 :

1. 市面上5千元以下的機種,目前來說還是不夠實用,雖然包含有全球市佔第二的台灣之光-Vbot 很想支持一下,但很可惜智慧程度與清掃細膩度仍不足,導致最後成效低落,所以我未將其放入推薦中。

2. 冷門的品牌/機種,或是非專心於此的家電大牌,普遍在功能更新或後勤維修耗材上有較大劣勢,故這邊只介紹市佔率較高(台灣)具獨特功能,同時台灣有代理的品牌,至少保證絕對不會買到地雷貨或是變成維修孤兒(統整出的台灣十大品牌與簡述)

再簡單歸類一下:
1. 目前熱門且有一定市佔率的品牌為iRobotLG小米EcovacsNeato
2. 伊萊克斯飛利浦雖初參戰,但憑藉功能特色品牌知名度,打出不差的支持率。
3. 目前十大品牌裡,有內建水箱濕拖台灣有上市,只有LGEcovacsTHOMSON,小米2則台灣未上市。

必挑的重要功能

初步了解品牌後再來就是選功能規格,為此統整出六種必看項目

  • 拖地
    1. 乾擦 -> 簡單說就是掃地機下黏一片靜電布或靜電紙,用靜電吸附沒掃/吸到的細塵。但就算原廠沒支援,也能透過市售的外掛貼件自己DIY魔鬼氈達成類似效果。當然跟濕拖比起來效用有限,不過對地板乾淨程度還是有一定程度幫助,尤其還想強化地板清掃度時很好用。舉例:FC8820。(圖片翻攝飛利浦官網)
    2. 濕擦 -> 濕拖區分這邊稱作濕擦,許多廠商仍叫濕拖來當宣傳,最好的辨識方式為看機子上是否有水箱。濕擦顧名思義就是黏上一塊沾濕的清潔布,達成接近濕拖的效果,同樣可透過市售的外掛貼件或DIY來達成。但比較麻煩的地方是,每次開始前需要手動沾濕並貼上濕布,另因沒有水箱當拖的面積太大布就會乾枯,需要手動拆下重新沾濕。但對於小坪數的局部空間還是有不錯的效果。舉例:美國Neato專用拖布套件組。(圖片翻攝自Neato代理商-匯聚科技)
    3. 濕拖 -> 真正意義上的自動拖地水箱定期給水到拖布,不需要人工介入,所以可安排每天定時自動拖地又不用擔心布乾掉問題。給水方式從噴水,到現在的新的磁控(LG)、電控(Ecovacs)、滲透(THOMSON)(小米2),特別推薦磁控或電控水門,部分高階款甚至可做到根據氣候或用戶定義客製化出水量。另滲透型則需要注意不使用時,會不會繼續滲水出來(以免地版濕一大片)。(圖片翻攝自Ecovacs官網)

      選擇掃拖二合一,或是掃地機器人+拖地機器人,也是常被爭論的問題,我的觀點是,要看實際環境與清潔需求:

      原本挺髒 or 要求超級乾淨-> 掃地機+吸塵器+拖把(蒸氣拖把更好)
      偶有頑強汙漬-> 掃地機器人+拖地機器人 or 手動拖把 (二合一無法處理地板頑垢)
      還算乾淨想每天保持-> 掃拖二合一機器人

      其實二合一掃地機並非沒有缺點的,可能降低爬坡力並增加受困機率(門檻、地毯、厚墊),若環境非常髒也可能導致重複沾黏,這也是為何iRobot一直主張,拖地機器人獨立來賣的原因。(iRobot拖地機實測文點此)但是傻孩子你可以拆開來用呀! 掃拖二合一拆下拖布時就是專用的掃地機,自然沒有上述的缺點,僅在需要時將他變回二合一即可。可以先人工打掃或使用掃地模式處理較大的髒亂,當環境回到第三種情況時,我相信掃拖二合一還是你最經濟、省空間、省事、省電的優秀選項之一。
  • Update更新:
    [ 而關於純掃清潔力足夠是否不需濕拖的議題,我認為端看個人的評鑑水準來看。以我本身借來iRobot9、小米1、Neato、Ecovas在家中環境試掃(實際清掃23坪),乾淨度真心感受不出過大的差異。是否需要濕拖我自己認為是要的,因為連續多天使用不同機種先掃馬上用濕拖去實驗,發現抹布變黑不少
    而使用2合1的Ecovas掃/拖過的地板馬上再拖一次,變黑非常輕微。進而大幅影響我認為濕拖的重要性。
    事實上我一直認為濕拖仍然是未來的趨勢。不然為何各大廠(LG、Neato、小米2…)都紛紛推出此類機種或加裝套件,就連iRobot也有(只是他拆開來賣你)。當然一定有人會討論到太髒的沾粘問題,但這其實真的只發生在第一次太髒時(後續每天排程拖真的很乾淨),況且如同上面提過的,使用者當然有“拆開獨立用”先掃再拖的選擇,開心的話買兩台平價的二合一,一台純掃,一台掃+拖都可以(笑)。
  • Update更新:
    關於掃拖2合一與濕拖機器人的乾淨度,藉由與iRobot 240的實測比較後,有更好說明,可參考:
    【老實開箱】擦得無敵乾淨♥美國iRobot Braava Jet 240拖地機器人
  • 路線規劃
    1.  隨機式-> 經典代表是1~8系列的iRobot,並非真的隨機亂跑,也不一定真的碰撞,但它是透過感應/碰撞障礙物不斷調整路線。因沒有地圖規劃的概念,需要不斷嘗試/修正,去覆蓋所有的清掃面積,目前新機種因陀螺儀等儀器的內建(OZMO600),讓重複打掃的積機率少很多但總體來說打掃時間還是比規劃型來的長。
      但因為路線繞多,甚至能比規劃型還乾淨(一個勤能補拙的概念),也比規劃型更能夠應對苦惱的複雜小區塊(像桌椅)適合屋內格局較單純,且坪數中低(建議室內30坪以下)的家庭。價格通常會比規劃型便宜不少。(圖片翻攝自Ecovacs官網)
    2. 規劃式-> 最經典代表是Neato(小米技術與其超類似)。主要透過定位、地圖模擬、規劃路徑等一連串步驟也就是SLM (Simultaneous localization and mapping),事先規劃路線避免盲目碰撞物體和路徑重疊相同時間下能完成更大面積的清掃(但桌椅下等區域可能直接被視為不可進入)。
      目前規劃型採用的定位科技各家都不同,如雷射掃描的neato、小米、Ecovacs(部分型號),影像偏移的LG,或訊號反射等,再透過其他感應器來輔助描繪地圖,而目前最準確且被推崇的還是雷射掃描,也由於定位難度很高,規劃型機種強烈建議選擇專業於此領域的品牌,因為效果差異真的不小。(圖片翻攝自代理商-匯聚科技) 

      規劃型一定比隨機型的機種好嗎?答案是否! 要知道龍頭iRobot直到9系列以前都還是隨機型。如同前面提到的,規劃型打掃時間正常較快,但不見得比較乾淨,因為很多區塊會選擇繞過,較差的品牌還會因為保留空間太大,導致角落都沒掃到,另外就是規劃型對卡機有幫助但並非絕對還是取決於機器的判斷與脫困能力。但總體來說,規劃型的確是未來必定的走向沒錯
  • 虛擬牆
    家裡總有一些危險、複雜或不想整理,或掃地機進入的區塊,除了自己用門/門檻或障礙物去阻擋外,虛擬牆就是對掃地機建立一道看不見的牆壁阻止進入
    目前虛擬牆的作法有很多,從傳統一點的磁條(小米),到帶有發射器的燈塔(iRobot、飛利浦),最後是新型在APP內設定,真正做到無形的虛擬線(LG、Ecovacs),都是常見的做法。此功能特別適合家裡[局部區塊複雜]的環境(圖片翻攝自iRobot官網) 
  • 操作方式
    現在除了舊機型或非專業掃地機品牌,已經越來越少把操作做在主機/充電器上,而遙控器則是必備(雖然有些款很難用)。目前真正的必爭之地其實是手機APP
    使用APP的好處除了可以人在外地監看與遙控掃地機工作外,還可以進行各種進階調整如:地毯增壓(iRobot)、路徑控制(Neato)、水量控制(Ecovacs)等調整,甚至上傳雲端數據統計(小米),APP功能的豐富度可讓掃地機本身增色不少。(圖片翻攝自小米官網)
     
  • 性能
    性能是購買前最難先評估的,但好險科技進步極快雖有優劣,但上述10大品牌的熱門機種,理論上在一般環境下瞬間清掃力都不會太差,比較需要注意的是:

     

    1. 刷毛數->雙刷毛單次會比單刷毛更廣域,因左右兩邊的灰塵能同時被推到吸口,但不一定比較乾淨,因很多單刷的機種是為了提升吸塵氣量,所以還是端看與路徑的搭配
    2. 有無滾刷->中間有滾刷的機種掃除效果更好(尤其磁磚細縫),但有毛髮纏繞的缺點,但目前多廠商(NEATO、iRobot)有無纏繞的滾刷,至於效果建議可看看其他專業的實測文。
    3. 吸力強弱-> 吸力越強的機種效果一定較好,但往往伴隨音量較大的問題。
      (雙刷毛與中間滾刷如下)

    4. 角落清掃力/覆蓋率、清掃速度->與機器的路徑規劃息息相關,好的規劃型機種可以在短時間內完成掃除任務且不遺漏,而隨機型則透過不斷的修正重試,進入難掃的局部地區,達成甚至比規劃型更好的清潔度。另外非圓形的機種角落貼合度可比較高。
    5. 爬坡能力/脫困力->爬坡力通常越高越好,能越過門檻、地毯等物品繼續打掃,但有時反而會導致卡機(上得去下不來),此時脫困能力就變得格外重要,目前脫困力還是以iRobot評價較高,小米的反吐電線功能也相當優秀。(圖片翻攝自iRobot官網)
  • 基礎規格
    1. 機身高度-> 直接影響是否能進入床鋪、沙發或櫃子下方,正常10.5公分以上的開口,除了特殊機型外基本上都可進入,而隨著空間越矮,除了墊高家具這選項外,就是配合高度尋找機型。例如超薄機型(飛利浦)、較薄的影像辨識機型(LG)。

      B.
      運作音量(跟清掃力有關)-> 很在意運作音量的人,建議在無人時段自動開啟,或是購買音量較小(55dB以下)或吸力可調機種(LG、Ecovacs),但吸力也會縮減。
      C.電池時間(清掃速度有關)-> 隨機型因打掃時間較長電池續航力較為重要,以我的Ecovacs OZMO600掃室內25坪(實際掃滿23坪)約需要49分鐘,其官方續航力為110分鐘,可推估出最大可掃的坪數。而對於支援回充續掃的規劃型來說似乎就沒這重要,不過等待充電還是滿久的就是。(圖片翻攝自Ecovacs官網) 

小問答馬上知道如何挑 (改編自家電好控)

Q1:家裡格局/面積如何?

三房一廳 / 室內30坪以下(實際清掃應為2X)->隨機型掃地機即可
房間眾多 / 室內30坪以上->規劃型掃地機建議

Q2:床鋪、沙發或櫃子下方空間有多高?

低於7公分->墊高傢俱或手動掃吧
7-9公分->輕薄隨機型(飛利浦)
9-10.5公分->較薄的影像辨識規劃型或隨機型(LG、Ecovacs)
10.5公分以上->除少數型號外,基本都可進入

Q3:地板材質與髒污類型?

毛髮多/較平整->無滾刷吸引式(不用清頭髮纏繞)
灰塵多/有非平整地面->中間滾刷(微粒與縫隙的清潔較好)
污漬多(非頑垢)->濕拖機器人/或人工擦

Q4:運作時是否有人在家

打掃時有人在->低音量或吸力可調機種
打掃時人不在->脫困力(iRobot)或迴避力強(伊萊克斯)機種

Q5:清潔要求

視覺上無塵->純吸掃機種即可
摸起來無塵->加裝乾擦or濕擦(限局部區塊)套件
全面積赤腳/小孩可趴地->水箱濕拖二合一機種推薦

Q6:打掃區域限制

無禁入區域 / 有實體阻擋->無虛擬牆一般機種即可
方便放置磁條 / 燈塔->支援虛擬牆配件機種
不想放置任何物品->支援APP虛擬牆機種

Q7:預算限制(這最重要)
店家常將舊款或低階款便宜來賣,但現在技術進步太快不是說不好,而是相對下CV(Cost/Value)值太低,故這邊暫不列入,以線上購物價格抓中間值。

1萬以內->小米、Ecovacs、THOMSON、BMXrobot
1~2萬->Neato、Ecovacs、飛利浦、Panasonic、THOMSON
2~3萬->Neato、iRotbot、LG、Panasonic
3萬以上->iRotbot、伊萊克斯

Update: 隨著近期掃地機器人科技與品牌的更新與改朝換代,本文迎來第二期更新

前往新版文章-> [中肯評比] 市售掃地機器人大比拼♥(上)各品牌從入門到旗艦

各品牌掃地機器人集評
各品牌掃地機器人集評

延伸閱讀:
->【老實開箱】平價版的掃地機王者♥美國iRobot Roomba 690 WiFi掃地機器人
->
【老實開箱】擦得無敵乾淨♥美國iRobot Braava Jet 240拖地機器人
->【老實開箱】掃、吸、拖一次搞定♥萬元內的多工掃地機ECOVACS OZMO 600

->【老實開箱】比掃地機器人還厲害♥Ecovacs GLASSBOT 850 智慧擦窗機器人

3 thoughts on “【中肯評比】掃地機器人大點評♥挑選自己的專屬夥伴”

  1. 您好! 身為頭髮到處掉的長髮女生,看到這篇對無滾刷的整理,真的幫助好大。同時看到另一篇對掃拖地二合一機種的推薦,也非常心動…..想請教 有哪些品牌的二合一機種是無滾刷的呢? 謝謝! 🙂

    1. HIHI~Yuno 很高興看到妳的回饋
      早期還滿多無滾刷的機種,但最近越來越少了,K編在猜可能是為了提高清潔度
      沒記錯的話 THOMSON 跟 小米石頭二代的二合一
      都有防纏繞的設計,不過K編覺得效果見仁見智XD 大概2~3個月還是要清理一下
      NEATO、iRobot相對之下防纏繞做的比較好,但偏偏不做二合一(笑)
      有一好沒兩好對嗎 (哭哭) 不過好險通常用剪刀的話 K編自己大概只需要花3分鐘不到就能清理完成了 家裡CHING的長髮也是多到不行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