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比較或開箱不夠對嗎?整整三個月長期使用看心得!!
各品牌實際使用時有什麼優缺點!?
高階旗艦到底比平價機種好在哪?

本文接續上篇的推薦比較,近一步捉對廝殺為期100天的長期評測!!
什麼?還沒看前篇的橫向規格評比與快選推薦,
請見上篇- 市售掃地機器人大比拼(上)♥各牌入門到旗艦一次看

本次K編共向親友/店家 借來了七台當今仍熱賣的型號,剛好涵蓋先前介紹的三大品牌陣營與一些頗具意義的重點功能。
EX: 避障防卡、自動集塵、震動強拖、動態視覺等技術。
至於為何Ecovacs的特別多,除了好借(笑)外,主因是Ecovacs是三大陣營中,唯一還仍持續針對平價中階市場推出新機的。其他廠牌多半是採舊機降價賣到停售的方式,此外要涵蓋不同等級的規格技術來做比較,也是本次主要目的。
基本配備比較



三大陣營的配置比較,同品牌多數相同。
邊刷:實用性 / 是否會卡頭髮。

固定單刷 (三爪)

可拆式雙刷 (三爪)

固定單刷 (五爪)
iRobot採用三爪,而石頭與Ecovacs則是五爪。

可拆設計讓殘繞很好處理
Ecovacs是唯一使用快拆邊刷的,這對於清理毛髮來說,相對比較輕鬆。
主刷:使用效果 / 是否會卡頭髮。

雙橡膠刷設計不易殘繞

抗殘繞毛刷
(外蓋橡膠擋版+毛料防撞)

抗殘繞毛刷
iRobot的雙橡膠刷可以說是最大的招牌,除了幾乎不會卡毛髮外,搭配其強大吸力,還能吃進樹葉/螺帽等大型物件,不過相對的,運作噪音也是其最大最讓人詬病的(後面有分貝數據)。

頭髮會被集中在兩個段落

毛髮切割棒
Ecovacs/ 石頭雖然多少還是有纏繞的機率,需要定期使用切割棒來維護清理。
但因為滾刷本身已經經過多年的優化,毛髮會直接進入設計好的兩個溝槽中,不會影響日常清掃的效能,此外維護起來其實也不難(把兩個溝槽毛髮割斷就好)。

防纏繞直吸口

U3/ 920
Ecovacs還有如U3等配置 (920可自行換裝)的直吸口做法,也是幾乎不會有毛髮的問題,只是當然對於隙縫內的清掃,可能沒有滾刷機種這麼全面。
塵箱:清理便利性

有防漏隔板
塵盒部分Ecovacs有防漏片,防止拿出時不小心倒出弄髒環境。

開口極大好倒出

開口角度需要適應一下
塵盒開口的方式,K編自己是最喜歡Ecovacs的設計,石頭開口雖大但角度關係,倒出時需要一些技巧,才能一次完全倒得很乾淨。
iRobot | Ecovacs | 石頭 | |
邊刷 | 三爪單刷 | 三爪雙刷 | 五爪單刷 |
可快拆清理 | X | O | X |
主刷 | 雙橡膠刷 | 1.無刷直吸(U3/920) 2.抗殘繞毛刷+橡膠擋版毛料防撞 | 抗殘繞毛刷 |
抗毛髮殘繞 | 優(幾乎無) | 1.優(幾乎無) 2.高(好清理) | 高(好清理) |
塵盒設計 | 良 | 優 (防漏隔板+大開口) | 良 |
以上三品牌的基本配置比較。
運作音量:實測分貝

音量明顯大於其他品牌
人在旁邊會感到干擾

各機種差異不大
本次實測音量最低品牌

平均音量高於Ecovacs一點
但人耳感受差異很小
iRobot | Ecovacs | 石頭 | |
平均分貝 | 76 | 63 | 65 |
運作音量 | 高 | 中 | 中 |
實際運作音量,iRobot真的是非常吵!! 強烈不推薦人在室內時運作,真心是會讓人煩躁的音量。
而Ecovacs跟石頭的音量人在室內也不會覺得不舒服,雖說Ecovacs平均都比石頭再低一點點,但人耳感受不出兩者太大差異,整體來說兩牌在音量的處理上都獲得高分。
視覺動態導航
iRobot i7+ vs Ecovacs U3


(前方) 視覺動態

(上方) 視覺動態
因iRobot陣營仍堅持採用動態視覺的導航方式,所以難得會見到高階 VS 入門的比拼情況。

iRobot i7 花費57分鐘

U3 花費45分鐘
雖然iRobot一直強調其動態視覺有訓練學習等高階技術,但兩者在同環境下,入門的U3居然清掃時間還優於旗艦款的i7,而且長期評測取平均也是如此(後面有數據)。

可分割或合併區域

指定清掃區域與順序

APP可加入禁入區 (虛擬牆
好在iRobot也沒有太掉漆,動態視覺居然還有分區、清掃順序、虛擬牆等雷射導航才有的功能。
iRobot i7+ | Ecovacs U3 | |
鏡頭 | 前方 | 上方 |
平均清掃時間 25平方m | 51分鐘 | 45分鐘 |
分區清掃 | O | X |
自訂清掃順序 | O | X |
虛擬牆/禁掃區 | O | X |
以上是兩牌的動態導航技術捉對比較。
自動集塵
Ecovacs VS iRobot

作為市面上少有的自動集塵機種,又都被定位在該品牌旗艦等級的價位,自然要來比較一下。

雙集塵孔

單集塵孔
聲音大
Ecovacs採用雙集塵孔,而iRobot只有單孔,不知道這是否也是iRobot集塵音量大非常多的主因(人會嚇到)。

i7可能本來設計上是沒有兼容集塵的,所以台灣販售的i7+要更換專屬的塵盒。

按壓開蓋

上掀開蓋

有倒鉤防呆設計
要將中間先抽出

無倒鉤直接取
兩牌集塵座大同小異,唯獨在一些操作小細節有差異。

兩者大小相差不多
值得一題的是,雖然兩牌集塵袋號稱的使用時間差很多,但實測大小幾乎差不多,
所以也不知道是iRobot太樂觀或是Ecovas太悲觀(笑。
iRobot i7+ | Ecovacs T8 AIVI | |
掀蓋方式 | 上掀 | 按壓 |
需更換專屬盒塵 | 需要 | 不需 |
集塵孔 | 一個 | 兩個 |
集塵音量 | 高 | 中 |
集塵袋容量 | 大 | 大 |
以上是兩牌的自動集塵功能與實測比較。
濕拖拖布
拖布安裝方式

直接套上

滑軌式
因為iRobot拖地是分開販售的,所以這裡單評比另外兩牌。
Ecovacs的安裝方式是直接套上比較直覺,而石頭滑軌式要稍微細工找一下孔位。
拖布差異

右:上中(T8&T8 AIVI / 下(S6 MaxV
底:U3

左:上(920 / 下(N8
右:上(S6 MaxV/ 下(T8&T8 AIVI

T8/ T8 AIVI / N8

920/U3

S6 MaxV

石頭的拖布偏薄,造成清洗上比較困難耐用度似乎也差一點。Ecovas舊款機種也是偏薄(但毛料好洗一點)。
而Ecovas新款的拖布非常厚,不僅好洗很多也感覺比較耐用。
920實測發現跟N8是同一個底座,所以可以購買N8的拖布來更換,也包含N8主打的抗菌替換式。
石頭 | Ecovacs | |
安裝方式 | 滑軌 | 直套 |
厚度 | 薄 | 新款:厚 舊款(920/U3):薄 |
好洗程度 | 中 | 高 |
可更換 替換式抗菌布 | X | N8/ 920機種 |
清潔度 | 中 – 適用於維持) (300g下壓技術 感受不大) | 中 – 適用於維持 |
以上是兩牌的拖布的使用心得與比較。
Ecovacs 480次/分 震動強拖

整體拿起來做工紮實

強拖 vs 普通
強拖是K編這次最想實測的新功能。
Ecovacs的強拖需要更換拖地基座,且只能使用專屬的替換拖布。

替換式拖布

可稍洗後多用幾次
好在Ecovacs的強拖拖布,其實厚度還不錯。K編自己還能水洗重複使用好幾輪。

會稍微突出一些些
裝上強拖模組後,出動就會自動運行震動強拖,在後面看其實動作還滿有趣的。
不過要注意強拖可能因為高頻震動關係是有一定音量的,需要留心一下。
不過K編覺得還是比iRobot的音量能讓人接受(笑。另外令人意外的是居然很省水!!

普通濕拖無法完全清除
為了實驗強拖效果,特地找了一個都是泥沙腳印跟頑垢的情境。傳統濕拖絕對無法直接處理。
接下來就看看強拖究竟能不能達到他的號稱。

完全清理乾淨
最終結果是很令K邊驚訝的!! 超級乾淨!!(過程可以看影片)
對強拖的能力K邊真的大推。
傳統濕拖 | Ecovacs強拖 | |
清潔力度 | 中 (去落塵每日維護用) (石頭300g下壓差距不大) | 高 (可去除高污染/頑垢) |
音量 | 幾乎無 | 中(高頻震動) |
省水 | 中 | 高 |
耗材 | 自洗式:低 替換式:中 | 中 |
以上是傳統濕拖與Ecovacs強拖的使用心得與比較。
高階避障/ 低碰撞/ 防卡死
石頭 S6 Maxv+ vs Ecovacs T8 vs Ecovacs T8 AIVI


AI智能立體雙鏡頭

近紅外雷射+3D結構光

AI智能廣角大鏡頭
作為市售最高科技的避障機種,兩牌三機種分別採用不同的技術運作。
這也導致K邊實測時,發現三者有著完全不同的避障邏輯與特性。(後面有說明)
其中K編對於T8的判斷邏輯給予最高肯定。

會顯示障礙物實際照片

只顯示障礙物的判定類型
避開的同時石頭會顯示障礙物本身的照片,而T8 AIVI不會(只會告訴你判斷是什麼。
而T8的鏡頭只作為測距使用並無拍照功能。

設定是否啟用實體照片

允許隱私

允許隱私
為此石頭需要另外勾選隱私權條例。




T8 AIVI雖然沒有障礙物照片,但因為有巡邏功能,還是能調閱出所有的巡邏定點照片。
PS: T8 AIVI 跟 S6 Maxv都具備鏡頭巡邏監控+麥克風單向傳音功能(寵物互動)。
密封雷射頭的差異與優勢

傳統LDS雷射頭

全密封雷射頭

除了避障技術外,三台機種還有一個較大差異。T8/T8 AIVI都採用全密封雷射頭。
不再有雷射頭久了會入塵故障的問題。

往往使用1~3年後會有灰塵卡住問題
(視家中落塵狀態)
過去各品牌只要採用比較高階的雷射導航技術,都免不了遇到一個問題,通常使用1~3年後就會有雷射頭故障需送修的問題(落塵大的環境會提前發生,主要也是雷射頭久了會卡進灰塵,而全密封雷射頭就能很理想地避免此問題。
石頭 S6 Maxv | Ecovacs T8 AIVI | Ecovacs T8 | ||
導航技術 | LDS雷射 | 高精度LiDAR雷射 DToF測距 | 高精度LiDAR雷射 DToF測距 | |
全密封雷射 | X | O | O | |
避障技術 | AI智能 立體雙鏡頭 | AI智能 廣角大鏡頭 | 近紅外雷射 3D結構光 | |
居家監控 | O | O | X | |
單向聲音互動 | O | O | X | |
避障特性 | 積極嘗試 輕撞東西也沒關係 | 保守低碰撞 真的接近無碰撞 但間隔有點稍大 | 測距精準得宜 非常完美地繞物 幾乎是完美路徑 | |
避障評分 | 9.6 | 9.4 | 9.8 |
iRobot i7 仍有意外卡機的風險
紅外線感應器突出機身

仍然還是可能的卡機主因

但最後卻出不來

在長期測試過程中,多年前K編測試iRobot入門款6系列時,所發生的卡機問題,沒想到新款的高階i7還是無法避免,看起來主因還是突出機身的紅外線感應器,即使有視覺動態也無法有效抑止。
為此K編建議還是要善用iRobot APP內的清掃禁區,或是實體虛擬牆,避開可能的卡機地帶。
APP易用性
石頭 + vs Ecovacs vs iRobot

三大陣營都有專屬的整合型APP,供旗下所有機種配對使用。



石頭與小米一樣,是三家中易用性最佳的APP。






Ecovacs的功能與易用性僅次於米家APP,功能也很全面,但確實還有持續優化空間。
iRobot是裡面功能最單純的,但整理操作體驗可能會讓人需要特別習慣與適應。
石頭 | Ecovacs | iRobot | ||
APP「主觀」評語 | 功能易懂、互動性好 多數人會愛 | 功能齊全且有在優化 介面僅次于石頭 | 功能少而單純 操作邏輯有些需適應 | |
APP「主觀」評分 | 9.8 | 9.5 | 8.8 |
清掃時間差異
品牌機種 vs 導航技術 vs 避障技術

排行 | 機型 | 平均清掃時間 | |
1 | T8 | 24分鐘 | |
2 | S6 Maxv | 26分鐘 | |
3 | T8 AIVI | 29分鐘 | |
4 | 920 / N8 (兩者差異極小) | 37~38分鐘 | |
5 | U3 | 45分鐘 | |
6 | i7+ | 51分鐘 |
(同環境實測三個月)
從100天平均來看,雖同樣採用高階雷射導航,但清掃時間還是會受到避障技術優化的影響。
其中T8最佳,而後是S6 Maxv、T8 AIVI。
僅使用雷射導航的920/N8伯仲之間。
令人意外的是具有學習/分區/虛擬牆的i7+高階動態導,平均時間居然是末位,甚至還輸給U3入門級的視覺導航,確實讓人意想不到。
抓組亂鬥-平價中的旗艦
Ecovacs T8 vs Ecovacs 920 vs Ecovacs N8

Ecovacs T8 | Ecovacs 920 | Ecovacs N8 | ||
導航技術 | 高精度LiDAR雷射 DToF測距 | LDS雷射 | LDS雷射 | |
全密封雷射 | O | X | X | |
避障技術 | 近紅外雷射 3D結構光 | X | X | |
避障「主觀」評分 | 9.8 | X | X | |
原裝可洗拖布 | 厚 | 薄 | 厚 | |
替換式除菌拖布 | X | O | O | |
480次/分震動強拖 (99.26%除菌) | O | X | X | |
地毯增壓 | O | O | X | |
防纏繞設計 | 中 1.可拆式邊刷 2.抗殘繞毛刷 | 優 1.可拆式邊刷 2.抗殘繞毛刷 3.可更換直吸 | 中 1.可拆式邊刷 2.抗殘繞毛刷 | |
單次續航 | 180分鐘/ 強拖150分鐘 (自動回充+斷點續掃) | 110分鐘 (自動回充+斷點續掃) | 110分鐘 (自動回充+斷點續掃) | |
實測清掃時間 (約25平方m) | 24分鐘 | 38分鐘 | 37分鐘 | |
運作音量 | 中 | 中 | 中 | |
電商售價(浮動) | 13,999 | 8,888 | 10,999 |
主觀排行 | 機型 | K編短評 | |
1 | T8 | 性能強到變態卻平價 避障跟清掃時間近乎無敵 平價旗艦中的超級戰神 | |
2 | 920 | N8的雙生款 曾經的舊款王者 該有的功能都具備 | |
3 | N8 | 920的雙生款 算小改款內附抗菌拖布 無增壓需求可優先考慮 |
抓組亂鬥-各牌的至尊旗艦
Ecovacs T8 AIVI vs iRobot i7+ vs 石頭 S6 Maxv

Ecovacs T8 AIVI | iRobot i7+ | 石頭 S6 Maxv | ||
導航技術 | 高精度LiDAR雷射 DToF測距 | 視覺動態 AI學習 | LDS雷射 | |
全密封雷射 | O | X | X | |
避障技術 | AI智能 廣角大鏡頭 | X | AI智能 廣角大鏡頭 | |
避障「主觀」評分 | 9.4 | X | 9.6 | |
居家監控 | O | X | O | |
單向聲音互動 | O | X | O | |
原裝可洗拖布 | 厚 | X | 薄 | |
480次/分震動強拖 (99.26%除菌) | O | X | X | |
自動集塵 | O | O | X | |
集塵音量 | 中 | 高 | X | |
地毯增壓 | O | X | O | |
防纏繞設計 | 中 1.可拆式邊刷 2.抗殘繞毛刷 | 優 雙橡膠滾筒 | 中 1.抗殘繞毛刷 | |
單次續航 | 180分鐘/ 強拖150分鐘 (自動回充+斷點續掃) | 75分鐘 (自動回充+斷點續掃) | 150分鐘 (自動回充+斷點續掃) | |
實測清掃時間 (約25平方m) | 29分鐘 | 51分鐘 | 26分鐘 | |
運作音量 | 中 | 高 | 中 | |
電商售價(浮動) | 19,999 | 32,800 | 24,999 |
主觀排行 | 機型 | K編短評 | |
1 | T8 AIVI | 集市售旗艦功能於一身 全方面無特別弱項 至尊旗艦中的CP之王 | |
2 | S6 Maxv | 小米/石頭陣營的王者 優異的物體辨識與避障 直覺好用的APP | |
3 | i7+ | 不畏毛髮異物的強吸膠刷 半戶外/大量毛髮又不想維護首選 適合特殊需求或品牌愛用者 |

希望K篇超過 100天的日常長期實際評測,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什麼?還沒看前篇的橫向規格評比與快選推薦,
請見上篇- 市售掃地機器人大比拼(上)♥各牌入門到旗艦一次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