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地機器人好用嗎?各家功能規格差在哪?
看不懂各大品牌的一堆型號?? 讓你一目明瞭!!

掃地機器人從剛出時被好奇與討論,到現在幾乎人人家有一台。似乎確實應證了K編在多年前提過,家庭三大必備電器(掃地機器人、洗碗機、電子鎖),「以為不好用,用過回不去」的道理(笑。
若大家還記得K編幾年前的掃地機器人[中肯評比],那時對當時台灣十大掃地機品牌的機型與特色,做過一輪重點介紹。
但隨著科技進步與消費者需求增加,[2021後掃地機出現了幾個趨勢]:
1 | 雷射/視覺等高階導航 變成入門必推 |
2 | 「水箱濕拖」成為主流的基本標配 |
3 | 入門 / 旗艦 定位明確 ->萬元是主要分水嶺 |
4 | 強力拖地/ 自動集塵/ 視覺&AI避障礙 ->各家旗艦競爭重點 |
曾經的十大品牌,包含當時新進者(伊萊克斯、飛利浦…等)雖都存在。近年也有不少新品牌進場。如主打平價規格的山水、禾聯,以及用高規格表現殺入市場的黑馬ILIFE等。

不過單就產品線完整性、新技術迭代率與市占率來說,從各大電商通路的排行與分類排列中,大家應該不難發現,目前仍以石頭科技(含小米/小瓦)、Ecovacs 以及 iRobot 等三大陣營,最為廣為人知且被視為較大主流品牌。

更準確地說,這三陣營真正專精於「掃地機與相關產品」,當然與Ecovacs從品牌發展到佈局策略都相當接近的ILIFE,是否有機會成為國內市場第四大勢力? 就讓我們繼續看下去了。

在都是台灣公司貨情況下,大家都是保固一年。iRobot有註冊則延長兩年。優缺點大家可初步有個概念,後面會詳細說明。
小米跟Ecovacs的掃地機因為有聯強全台維修據點,所以還算方便。石頭與iRobot則是走傳統機制,要郵寄或親送總代理。後兩者建議大家可以善用有實體的通路購買,這樣就可以透過全台的實體門市代為處理維修。
[掃地機人科技-重點百科]
這邊先跟大家標記幾個掃地機器人的規格挑選重點:
一 | 導航/規劃式裝置 | 評分 |
1 | 雷射掃描– 機身上方圓形凸起。 目前高階導航主流,但久了可能入塵卡住需維修。(全密封型可避免 | 高 |
2 | 視覺動態– 機身上方鏡頭。(會受環境亮度影響) 能繪製居家地圖,但精度與功能都低於雷射。無凸起機身較薄 | 中 |
3 | 隨機 or 陀螺儀規劃-機身無雷射頭或鏡頭。 最傳統陽春的掃地機,無法規劃居家地圖,較適合小套房 | 低 |
二 | 避障礙/防碰撞/防卡住裝置 (實測詳解請見下篇) | 實測 |
1 | 景深鏡頭兩側3D結構光-機身側面 (如: Ecovacs T8)。 無影像景深鏡頭+不怕暗3D結構光+dTof技術。(零碰撞最大覆蓋 | 5.0 |
2 | AI辨識立體雙鏡頭-機身側面 (如: 石頭 S6 Maxv)。 能記錄影像的立體雙鏡頭,紅外線補足黑暗區。(積極的最小碰撞 | 4.9 |
3 | AI辨識廣角單鏡頭-機身側面(如: Ecovacs T8 AIVI+)。 能辨識影像與巡邏的廣角鏡頭+dTof技術。(保守的零接觸 | 4.85 |
三 | 濕拖裝置 | 推薦度 |
1 | 電控水箱與容量 比植物仿生水箱有更大的容量,以及更精準且客製化的水量控制。 | 5.0 |
2 | 強拖模組(推薦) & 加壓設計 強拖模組通常要換專用水箱與一次性拖布,高頻震動清潔力極強。 有加壓設計的拖布不用更換模組,但效果僅是微幅提升。 | 4.0 |
3 | 一次性抗菌拖布(如: Ecovacs N8) 拖地的同時進行消毒抗菌,其實通常同廠牌一樣可以共用。 | 3.5 |
4 | 拖地禁區 (掃地模式可) 僅在拖地模式下,無法進入的地區 (需跨障區域or地毯)。 | 4.5 |
四 | 其他重點 | 推薦度 |
1 | 斷點續掃自動回充 室內坪數或時間超過原電池容量,也能切多次清掃完成。 | 5.0 |
2 | 跨障礙 & 機身高度 對於需鑽入(床底傢俱下) or 小檻需跨越的居家環境很重要。 | 4.5 |
3 | 除塵盒容量 & 自動集塵 除塵盒容量影響到多久要清理一次掃地機,正常是3~10天。 自動集塵的機種可維持2個月以上,清理時也不易沾手與吸到。 | 4.5 |
4 | 分區/指定清掃 &自訂虛擬牆與禁區 能做到分區辨識的機種能指定與排除特定區域的清掃。 或是自訂該區域的吸力 & 水量。 也不用安裝塔式或條狀虛擬牆,直接APP中設置掃地禁區。 | 4.5 |
5 | 多張地圖 (多樓層 or 一機多房) 可記憶多張地圖,掃地機可用於不同樓層或房屋。 但需要自行人工搬運機器跟基座。 | 3.5 |
6 | 居家監控 &寵物互動 部分機身側面配AI鏡頭機種,支援將影像即時回傳APP的功能。 並透過將手機聲音由掃地機發出的方式,與寵物互動。 | 3.0 |
小米?石頭?米家?
說到石頭與小米的關聯,這邊幫大家簡易科普一下,石頭科技自2014年受小米投資納入小米生態鏈,除幫其代工米家掃地機器人、米家手持吸塵器。後期也開始持續推出自有品牌石頭掃地機器人,小瓦掃地機器人等產品,至2020年正式上市。

大陸近年前三大掃地機品牌分別是Ecovacs(科沃斯)48%、小米12%和石頭11%。雖然與第一名市佔差距還是不小,但相加起來還是相當穩固。
台灣由於小米掃地機器人進入市場早,又超高性價比與口碑。加上後來的石頭與小瓦分別吃下高階與部分入門市場,故 小米/石頭/小瓦等「小米生態鏈」的全機型,聯合佔據台灣近5成的市佔率。

也因小米與石頭在台灣的代理商不同,故從購買通路到維修體系都不相同。尤其是「維修途徑」,目前石頭不像小米有配合全省的聯強據點,故僅能透過親送或郵寄至新北市土城區的統一維修中心。

以上是K編整理出目前小米生態鏈仍在販售的全機型比較圖。(建議放大觀看
其中幾個重點:
1 | 全系列幾乎標配濕拖-掃拖機器人被視為未來主力 |
2 | 功能規格與定位: 入門小米 vs 高階石頭 |
3 | 米家掃地機器人中國端已退役-僅剩米家掃地1S |
4 | 最新款機種-米家掃拖1T & 石頭S7 台灣未來應會推出 |
5 | 石頭官方釋出後續可能推出自動集塵座 |
Ecovacs
Ecovacs雖在台灣知名度輸其他兩大,不過比起掛牌代工的小米與後期新入的石頭,Ecovacs更接近於iRobot從2006起專注於掃地機器人的公司,也在此基礎下,產品線有擦窗機、移動空氣清淨機、巡邏服務機 (不知台灣未來是否會引進)。

如同前面提過,Ecovacs市佔若是以亞洲市場來看,幾乎佔據了5成。亞洲第一、全球第二。台灣的市佔率,則是僅次於小米陣營之下。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Ecovacs的中國版與台灣的國際版是分開的,機型的編號甚至是名稱都不同。尤其是根據購買版本不同,從App到後端服務的伺服器雲端都不同(國際版在AWS上),不能像小米一樣切換地區就好。
不過從資安角度來說絕對是好的,後續K編實測時也發現,Ecovacs國際版不太會保存用戶的鏡頭影像,單純用於AI辨識與即時互動,雖然不能調閱有時會覺得少了點什麼(笑。

以上是K編整理出目前Ecovacs仍在台販售的國際版機型比較。(建議放大觀看
其中有幾個重點:
1 | 全系列幾乎標配濕拖-而且是電控水箱 |
2 | 價位覆蓋入門到旗艦-中階/高階機種功能特別超值 市售唯一:萬元初的避障防卡機種 市售唯一:兩萬內的自動集塵機種 |
3 | 擁有較新穎且高規格的功能 諸如:超震動強拖、全密封防塵雷射頭、3D結構光避障、自動集塵 |
iRobot
iRobot作為最資深與廣為人知的掃地機品牌,從台灣唯一擁有專屬百貨公司櫃位就知道,絕對有其忠實的粉絲與強大名氣。iRobot最知名的技術,就是強大的吸力(高階機種)與橡膠防纏防卡滾刷(6系列除外)。
另外與其他廠牌最大不同,就是堅持掃地機與拖地機的分離專機專用,認為這樣才能達到最高清潔力。

另外機器設定上更加積極與強動力,有更主動的覆蓋率,且脫困與跨越力極強,但也導致在運作時的音量、碰撞次數、碰撞力度都遠高於其他廠牌。
此外或許是知名大,又或歐美市場定位不同,在機種推出與新穎技術的導入上,都明顯比競爭對手來的慢。但或許這僅僅是針對,已習慣於高規格高性價比的亞太地區消費者來說吧。

以上是K編整理出目前iRobot仍在台販售的機型比較。(建議放大觀看
其中有幾個重點:
1 | 全系列都不支援濕拖-需另購同拖地機器人 |
2 | 中高階價格遠高其他品牌-掃地機屆的LV |
3 | 9系列 /i系列 開始支援視覺導航功能 全系列不採用雷射頭規劃與高階避障技術 入門機種不支援m系列拖地機串連 |
4 | i系列 /s系列支援自動集塵座 |
5 | 台灣仍販售數字(6、9甚至8)等系列 國外已開始停售,全面以e系列作為入門 |
台灣市售三大陣營機種:綜合推薦
平價入門 / 房間數不多 / 地板少有雜物

以上是目前台灣市售特別推薦的萬元左右平價機種。(建議放大觀看
快速挑選要點:
最高CP值的全功能舊款旗艦 |
DEEBOT OZMO 920 |
小米最推的入門王者 |
米家掃拖機器人 |
新款設計 & 除菌拖布的完美組合 |
DEEBOT N8 |
便宜卻有大吸力與大塵箱 |
米家掃拖機器人1C |
女生最愛-可愛 /不易卡頭髮 /能鑽進各種床下 |
DEEBOT U3 |
除了不能拖地&跨障低外沒啥缺點 |
米家掃地機器人 |
吸力強/ 最不易卡頭髮跟雜物/ iRobot愛用者 |
Roomba e5 |
台灣市售三大陣營機種:綜合推薦
高階全功能 / 房間多地板常有物品 / 掃地機自己搞定免操心

以上是目前台灣市售特別推薦的高階旗艦機種。(建議放大觀看
快速挑選要點:
最高CP值的全功能超級旗艦 / 兩萬內的自動集塵機 |
DEEBOT OZMO T8 AIVI+ |
石頭無死角的無敵旗艦 |
S6 Maxv |
明明最強卻超級便宜的[零碰撞]精準避障神機 |
DEEBOT T8 |
除了避障外的我都有的石頭旗艦 |
S5 Max |
價格之外 無法抱怨我的清潔力跟便利性 |
Roomba S9+ |
最便宜的高階新款機種 |
S6 pure |
iRobot全功能的最高性價比 |
Roomba i7+ |
希望K篇花費極多時間整理的橫向規格評比與快選推薦,對大家有所幫助?
覺得還不夠嗎? 那接下來我門來進入實測環節吧!
而且不是一般的簡易實驗,而是更貼近大家日常使用的長期每日評測!!
請見下篇- 台灣市售掃地機器人大比拼♥(下)實測100天-各品牌型號長期比較&評比